吴盛辉 官方网站

http://wushenghui.zxart.cn/

吴盛辉

吴盛辉

粉丝:98550

作品总数:54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吴盛辉 | 艺术简介吴盛辉,笔名吴一鸿。著名书画家,擅长书画、诗词、演讲、文史哲。自创书法蚂蝗体等。 现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厦门大学《文化讲坛》主讲厦门《鹭江讲坛》主讲 曾在《书...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议价

国 画:议价元/平尺

匾额题字:议价

拍卖新高:未提供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转 | 黄莱:大中国画无内界

 

摘要:大中国画无内界,旨在强调传统艺术方式之外,开拓一种更为宽容、融汇的大中国画表现形式。这是时代使然,审美文化使然,中国画精神内核使然。唐画论家朱景玄曰:“伏闻古人云,画者圣也,盖以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伟大的胸襟,生发出伟大的想象力,大千世界、生机万物,岂是固定划分畛域的三种画系所能表现得了!大中国画奉行中华文化精神无内界、笔墨无内界、工具材料无内界、大中国画本身形式不分界线、本体手法不分界线。只对外来画种有界。

 

中国画之所以称之为中国画,在于它面临着种种矛盾与冲突中,都能从自身文化的母体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消解、分化一切的危机与挑战,并不断地以文化再生力延续着自己的辉煌。纵观中国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终究受东方传统文化相对恒定因素的制约,中国画在其形貌特征上都没有较大幅度的变革。迄今一直以人物、山水、花鸟划分畛域的传统艺术形式,始终主宰着画坛,形成中国绘画的主流。

 

“变其体貌,不变者精神”(黄宾虹语),是多元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画艺术走向整合开拓变化的必然趋势。它首先来自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科技的发展,摄影艺术出现与提高,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视频图像直接冲击渗透并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同时潜移默化地颠覆着传统艺术的表现图式,并为新图式的诞生提供了参照。其二,中国画精神的内核“笔墨当随时代”而变的艺术规律,决定了中国画由内到外的蜕变。传统艺术及形式法则经无法涵盖和满足日益变化的时代审美需求。中国画在表现内容题材向更为纵深、广阔的未知疆域拓展,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是时代赋予中国画新的历史使命。在传统的艺术样式之外,开拓新的艺术形式和与之相应的艺术本法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审美要求,将成为当下和今后审美创作新的取向。

 

现实中,各级各类的画展,研究机构,学术研讨,乃至美术的各高等院校,均以山水、人物、花鸟分科为界,成为常规的表现内容和研究主题。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作为主流绘画,虽无可争议地统治着画坛。但分化模糊艺术的现象已经以各种形式面貌出现。打破界域,求取中国画更大的表现空间。促使一些“纯绘画”的艺术家,以修补和拯救为志向,他们徜佯于主流绘画之外,从中国画精神的谛义处,慧悟出中国画创作的秘密,掌握了中国画最具虚构和幻想的精神“武器”,义无反顾地冲破一切“纸手铐”,走着不同于传统艺术语言的探索之路,变其体貌、精神不变。他们运用自由灵动的创作方式,追求天真自然的生命意趣,或雄浑恢弘的生命气象,一切由心灵随机生发,以“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诗性心境,以求心灵的安放。

 

较之有些传统艺术的创作,先有预稿、架构,我再画什么,先求有形,尔后再将“意”寄托其中的方法,可以说是既避免了创作中做作的痕迹,又回归了创作自然的本意。但这种生意的艺术,也不是任意的涂抹,而是经过长期的既雕又琢的刻苦训练,逐渐消失“斧痕”后的升华,是创作阶段从低级走向高级的作画方式。这种生发既有形,也可无形,是意象,抑或是抽象,不受任何外役,非常自由,深受道家的美学思想影响。老子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这些恍恍惚惚,是是非非的哲学思想,开启了艺术自由创作的思想风气,对于中国画创作不啻是深刻的启迪。

 

唐代画论家朱景玄说:“伏闻古人云,画者圣也,盖以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唐朝名画录·序》)。这是何等伟大的胸襟,在那科学尚不昌明的时代,影像图片几乎没有的情况下,古人凭着对艺术大胆虚幻的精神,为后人描绘出无所不生、无所不通的创作可能。“圣也”,产万物者,生万物之谓。《传》曰:“于事无不通谓至圣。”足见绘画艺术是一门可以穷尽宇宙一切的想象艺术。

 

当今社会科学高度发达,人类几乎可以穷照天地间任何一个角落。纤毫在掌,万类由心,完全有理由创作出天地间有的和尚未有的东西,也可以显示出日月照到和未曾照亮的事物。古人伟大的智慧召示着我们,大千世界,生机万物,尺素却能装得下茫茫宇宙,岂能是固定的一种形式所能限制得了。“物进我里”,物我两忘,不受任何形态的制约,化为一种自由轻灵的精神,就能“适我无非新”(王羲之语)。故任何艺术的探索都是不可经验性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惟有陌生的才是鲜活的、创造性的艺术。换言之,只有想象不到的图像艺术,而决没有画不出来的作品艺术。

 

基于上述的思考,笔者提出“大中国画无内界”的观念,旨在传统艺术形式之外,寻求开辟一种更为宽容、融汇的中国画表现形式,这是时代的使然,审美多元化的使然,中国画精神内核的使然。“大中国画”和“无内界”虽是两个概念,实则同一。大中国画观念近年早有人提出,具体由谁最先倡言,笔者没有考证,不知是谁。但此倡导合符顺应了当下中国画坛的多元现状。

 

大中国画的观点充分显示了中国画更具包容、吸收、容纳合一中和为美的精神,是传统美学思想“和而不同”的思想产物。“和”在词源中有以下阐释:1、和顺、易乾:保合大和谐和,礼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2、调和,国语郑和六律以聪耳。含有相反相成之意。3、交易。管子问:而市者……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以上是词源对字的正宗阐释。我们再读孔子词典中对的阐发。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平衡。和无寡和为贵等,主张为天下之达道,认为可以解决天下之一切矛盾。由此意衍生出绘画的,即元在相互之间有机的无机的联系中相互形成综合的整体。而不同,是不随波逐流,以特征性的个人特殊文化面貌而形成自觉的个人绘画风格。的整体实力越强,不同的面貌就越显著,反之,“和”的整体性弱,随之“不同”就趋愈弱,和而不同是相互相成,互为依存,缺一不可,涯际不分的。

 

中国画的“和”正是融合不同对立因素,使多样因素相互顺应达到和谐统一的。中国画冠以“大”正是对应了中国画精神内核的“和”,使中国画不断吸纳、消化、融汇来自本土和未来的任何有益的绘画养份,为“和”所用,又充实于“和”。孟子说:“充实之谓大”。中国画有如自身母文化一样以其恢弘大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襟怀,上至表现太空、下至表现海洋,展示出无所不画,无所不能的“圣人”气象,而不仅仅受限于传统内容与表现形式之中。应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展现出大中国画艺术的魅力,丰富和繁荣无愧于这一伟大时代的艺术。以大中国画名义冠名,可使已有或正在探索的那些尚欠“名份”的作品有了堂而皇之的归属。此外,中国画冠以“大”,并非时下常以尺寸之大小来衡量的“大画”,更无大小区分之别的等级画(聊此一备)。

 

“无内界”的倡言,则是相对于传统艺术称谓的一种消解。无内界,并不是无界,它还是有界的,对内无界,对外有界。无内界是指大中国画精神无界,都以中华文化精神为支撑点。2、笔墨无界,都以中国画笔墨为基石。3、材质无界,都以中国制造的材质为媒介。总而言之,大中国画本身不分界线,本体手法不分界线,只要能通达中国画精神上的,其任何表现手法及图式,没有叛离以上三点,皆可隶属于大中国画艺术的范畴。无任何形式的约束,正是还原了中国画固有的宗旨。中国画强调读书、蒙养心性、充实心灵,使之胸有丘壑,作画不强自人意,不预设,自然而然,与“道”同行等等,这不正是与大中国画所倡导的精神并无二致吗?

 

“外界”,主要则区别于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体系。东西方艺术在精神层面上有很多共同点,但在内容题材选择、工具材料及表现手法等还是有本质上差异。这种差别不能混同,要拉开距离,要有“界”。大中国画的形式不仅不会消除中国画与其他绘画的界石,反而使之距离越拉越大。中国画的笔墨、纸张、颜料等一系列的材质决定了从审美视觉上与西洋绘画的不同。这种外界只能突显出民族绘画的特质而鹤立于世界民族绘画之林。

 

事实上,在画坛中早已声名显赫的有如台湾的刘国松,国内的吴冠中、黄永玉、周绍华、张桂铭、杜大恺等人,他们中不少作品从学术文化意义上说,都属于大中国画的范畴,难以划到传统意义上的山水、人物、花鸟序列之中。其表现手法很多也是无法、无程式可法可依的。在他们的作品中,有的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有的不满足传统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独辟蹊径,但他们的共同点都强调中国画精神与笔墨。只因这些大画家,功成名就,形成“气候”,他们爱怎么画就怎么画,主流画坛的一切规矩对他们无任何约束。他们标举叛帜,为后学者开了先河。名崇而讥减,自然也就没什么人“说三道四”。但对于仍在潜心探索、默默耕耘、尚未形成“气候”的实践者来说,“大中国画无内界”的观念倡行,无疑是获得一种精神解放。

 

不久前笔者在《美术观察》杂志上读到“重建自己的艺术评价体系”的文章,谁写的不记得了,感触很深。文章内容说到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重新建立评估艺术体系的重要性。建立预警机制,直面文化危机以及今后艺术设想、框架等等,为关心中国画现状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积极的信号。近段没有跟踪阅读,不知此事读者讨论进展如何。由此联想到当代许多画展,不少“类型化”和“图式化”作品泛滥。

 

纷烦浮躁的现实生活,造成劳形疲神的精神状态。使很多创作者忘却了中国画作为一门画学,孕育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不断随时代而变的创新图式,而在这些作品中审美疲劳,画学精神丧失,有的沦为仅是一种形式,纯粹的一门画技。究其深层原因,现有的艺术评判机制和艺术评价标准不能说不无关系,绘画思想的解禁、突破现有的表现疆域,创造新的表现技法,建立开放的、公正的、客观的艺术评判体系是艺术真正繁荣的重要保证。每个时代,当中国画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时,其思想之活跃,总是得益于艺术上的“和而不同”,总是不乏仁人志士以强烈的个性化艺术表现“集腋成裘”,点点滴滴集聚起艺术的汪洋大海,过去是,今天仍然是。

 

称谓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往往是时代变迁的一种标志,西风东渐后画坛在艺术称谓上可谓名目繁多,眼花缭乱。譬如“水墨实验”、“水墨艺术”、“观念水墨”、“重彩艺术”、“观念艺术”、“装置艺术”,以及行为艺术等等,不一而论。而冠以“水墨”二字的艺术作品,其内容和外延因受到“水墨”的局限、缺乏更大的包容性,但水墨乃中国画最重要的基本元素和表现技法,也是大中国画艺术重要表现内容,可统称为大中国画。

 

至于离开了中国画特有材质的其它艺术流派,虽不能归之于大中国画,但作为多元文化派生出来的艺术现象,在各自舞台粉墨登场,展示“自我”亦无可厚非。恰好正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包容与宽和。庄子曰:“大知闲闲,小知间间”。“闲闲”,宽裕也,“间间”,谓好覗察人。中国画历经种种革命,发展迨今,依然以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展示出了伟大的前景,充分体现了中国画作为民族文化特有的精神象征,其博大的思想底蕴和包容一切、随心所欲、自由创作的思想风貌,铸造出今天这块大中国画的“金字招牌”。让我们以更为宽裕的心境,“思接千载”,而又“视通万里”(刘勰语),安放上大胆虚构和幻想的这对金色翅膀,翱翔在世界的东方。

 

原载《神州诗书画报》

 

黄莱

20098